荊州日報發布時間:2022-06-16
“三夏”是農業生產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做好夏管、夏收、夏種工作,不僅直接影響到當年夏季糧油收成,而且關系到全年農業豐收、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近年來,石首市以技術指導服務為抓手,依托現有涉農項目,通過科技培訓、物化補助、社會化購買服務、試驗示范等措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三夏”農作物生產指導,為實現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1
機械助力生產提效
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驗的新型農民至關重要。
5月10日,石首市開展拖拉機、收割機駕駛操作員培訓考試,40多名農機手順利領到“駕駛證”。這是該市近年來開展農機手專題培訓的一個縮影。
為了讓農民更好更快地使用農業機械,石首市準確把握“三夏”生產的關鍵點和切入點,組織農機手400多人次,開展夏糧機收減損農機手專題培訓6場,把關鍵實用的科學技術送進田間地頭、送到農民手中。
資料圖
夏收時節,麥浪翻滾,石首市橫溝市鎮重陽崗村田間地頭的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石首市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正在使用秸稈打捆機、摟草機和壓包機等機械設備進行秸稈打捆離田、編制草繩草簾等綜合利用工作。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目前已使用機械設備完成小麥秸稈打捆1萬多畝,收儲小麥秸稈3000多噸,省時省力,效率還高了不少。
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農業技術的不斷更新,為石首農業騰飛插上了翅膀。
02
綠色引領模式創新
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
近年來,“鴨蛙香稻”綠色種植模式,在石首發展勢頭強勁,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今年6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布全省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十大引領性技術,石首“稻+鴨+蛙”協同種養模式作為稻田低碳高效生態循環技術的兩種模式之一,得到全省推廣。
“稻+鴨+蛙”協同種養模式即利用水稻、鴨子和青蛙的互生關系,開展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這種模式下,平均每畝稻田可產鴨12只、產稻550公斤,綜合效益達3500元。如今,“鴨蛙香稻”已與麋鹿、江豚齊名,成為石首生態、保護、發展的新名片。
資料圖
除“鴨蛙香稻”綠色種植模式外,石首在油菜“一菜兩用”模式上也取得新突破。
今年,石首市以久合垸鄉橫風嶺村為試點,開展800畝油菜“一菜兩用”示范試點,通過“一菜兩用”模式,大片荒田變成了“黃金聚寶盆”。
“橫風嶺村在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用智慧和汗水探索出一條新路,為農民種植油菜增產增收起到了帶頭作用!”5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在橫風嶺村調研油菜“一菜兩用”模式時盛贊。
與此同時,石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廣湖北農業十大引領型技術,帶動全市水稻綠色生產,創新油菜種植模式,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03
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
石首市抓“三夏”,調結構,部署菜籽油、蔬菜、生豬、家禽及蛋制品、優質稻米、淡水產品6條產業鏈,為“十四五”產業發展謀篇開局。
資料圖
定方向,爭項目
——與荊州市農業農村局協作編制石首市油菜籽產業鏈建設圖譜和建設分析報告,明確石首市油菜籽產業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農業、商務等部門聯合制訂蔬菜產業鏈工作圖譜,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延伸產業鏈,增強蔬菜產業競爭力。
建基地,做示范
——今年,在大垸鎮雙綠豐合作社、東升鎮全盛合作社兩地成功建設兩家“蝦稻憨”生態種養基地,總面積200畝,示范推廣“優質稻—規格蝦—沙塘鱧”綜合種養模式,預計沙塘鱧畝產可達15公斤,每畝可增收1200元。
出政策,降風險
——及時出臺小龍蝦養殖保險政策,減輕石首市小龍蝦養殖戶養殖風險,穩定小龍蝦養殖規模和產量,促進小龍蝦產業穩步發展。目前,石首全市小龍蝦養殖保險承保面積達24.8萬畝。
糧油種植穩基礎,清水養殖揚優勢,生態養殖促循環。依托農機增效、綠色引領、產業帶動,石首凝聚優質資源與農技力量,全力保障糧食豐產豐收,正向著農業全程機械化、綠色化、產業化強市目標昂首闊步前進。(作者 孫曉旭 謝輝? 圖片來源 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