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融媒體中心發布時間:2022-03-24
石首城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文化、三國文化、明清人文文化和近代的革命歷史文化等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同時石首地處長江“九曲回腸”的荊江之濱,瑰麗的自然風貌為其增添了無盡的亮色。歷史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相互融合,構成了石首獨特的地方文化。僅從石首城區地名來賞析,我們對此便可看出端倪。??
有關楚文化的地名:楚天大道、楚源大道、楚望巷、吉楚路、車落崗居民小區。
有關三國文化的地名:繡林辦事處、繡林大道、錦繡大道、三義路、錦幘路、皇叔街、牌樓堰街、錦州街、朝天口街、錦屏巷、錦林巷、錦中巷、錦南巷、錦西巷、錦云巷、演武巷、照影橋巷、馬鞍山巷、萬石灣巷、好漢坡、劉郎浦、望夫臺、錦幘亭、青龍咀居民小區、皇后宮居民小區、三義寺居民小區、錦江居民小區、錦霞居民小區、錦谷居民小區。
有關明清人文文化的地名:太平坊大道、文峰路、界山口街、服紫崗街、凈蓮街、天星街、晏家街、華嚴街、古井口巷、玉田寺巷、蓮花臺巷、蔡家橋巷、石橋口巷、文峰居民小區、李家塘居民小區、廖家淵居民小區、太平坊居民小區。
有關革命歷史文化的地名:解放大道、東方大道、建設路、勝利路、勝利垸、新建路、八一路、園丁路、紅星路、紅發路、紅光路、中山街、紅衛巷、振興巷、幸福巷、民族居民小區、東興居民小區、金盆山居民小區、解放居民小區。
“文”、“新”、“建”、“民”等字眼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良好愿望,石首人對此似乎情有獨鐘:
以“文”起頭的地名有文華街、文昌巷、文淵巷、文源巷、文法巷、文水巷、文岳巷、文生巷、文明巷、文匯高中、文淵居民小區、文苑居民小區、文鑫居民小區;以“新”起頭的地名有新東巷、新南巷、新西巷、新北巷;以“建”起頭的地名有建設路、建紅巷、建國巷、建平巷、建新巷、建中巷、建發巷、建民巷;以“民”起頭的地名有民主巷、民權巷、民生巷、民樂巷、民船巷。此外,表達人們謀求和平安寧、生活幸福的地名有明珠大道、金平路、紫薇路、金山街、財寶街、碧玉街、友誼巷、財富巷、華榮巷、長安巷、鴻雁街、鴻雁居民小區等。
石首城依山傍水,一些地名突出表現了這一特征。表山水的地名有筆架山辦事處、南岳山社區、南岳山大道、筆架山路、東岳山街、長嶺崗街、長河巷、長江巷、龍蓋山居民小區等;表方位特征的地名有北門口社區、橋南社區、臨江路、沿江路、湖濱路、湘鄂路、城關路、堤南巷、濱江巷、槐南巷、徐東居民小區、山南居民小區等。
據《石首縣志》記載: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朝廷于石首縣東槎港山(今調關鎮槎港村)設建寧縣,縣域包括今石首東部、監利南部和湖南華容東北部一帶。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廢建寧縣入石首,石首縣治由繡林遷至槎港山。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朝廷復置建寧縣,縣治仍設槎港山,而石首縣治復遷繡林(石首、建寧分治)。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朝廷終廢建寧縣,將其劃歸石首。為紀念這一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湮沒的古縣,近年人們特將城南新建成的一條大道命名為“建寧大道”。
隨著石首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一個個新地名也將不斷涌現。地名是反映一個地方人文特色的一面鏡子。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富有石首特色的新地名的誕生,一定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