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group id="66esi"><object id="66esi"></object></optgroup>
  • <sup id="66esi"></sup>
  • 石頭埠地名探幽

    荊州日報 石首新聞發布時間:2022-01-16

    調關鎮中心相距十五里的槎港山,是四十五里桃花山向北部長江延展的余脈,它起伏迤邐,方圓十余千米布陳著海拔不超過100米的十余座土丘崗嶺,槎港山西北部一座地勢比較高峻陡峭的山嶺叫虎山?;⑸阶溆谀虾逅慕M境內?;⑸街?00米平地處有一座小山埠。山埠呈南北走向,形似一只倒扣的船底,南北狹、中間寬,南北長不足200米,東西寬80余米,山埠相對高度約6米,地勢平緩。小山埠之西是調關鎮火炬村11組。調關至青山鎮級公路穿過虎山與山埠之間向東延伸,山埠北倚長江大堤、東傍陡峭的槎港虎山,西部、南部和東南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點狀和條狀村落散布其間。這座小山埠曾是古代長江東下,旅人商賈泊舟停航的地方。小山埠從古至今有石頭埠、周家碼頭、趙家臺子等多個稱名。

    稽考當地相關文史資料,便可獲知小山埠稱名的歷史及一些相關的地理信息。槎港村隴西堂《李氏宗譜·卷首·源流序》中記載著如下文字:

    粵稽李氏為皋陶之后。世為虞夏殷理官。子孫以官為氏,故稱李氏。至理利貞避紂,居李樹下,改為李氏。商周之際,將相有徵宗焉。秦漢之時,將相有斯廣焉。其為帝王將相者,不一其人。以為同宗乎?不敢信;以為非宗乎?亦不敢信。吾無考,吾無敢序,僅于舊譜見之。曰大隆公系宋丞相李伯紀諱綱之四子也。綱公當宋室之南舉登相位,鯁論嘉謀,不為群小所容,遂至竄斥,終身徒抱大志而莫遂,至捐館際,見權奸嫉,正慮子孫以禍及,乃命公子四人星居。斯時,吾祖隆公不及一周。夫人張氏,保抱唯謹,寓于江西袁州府之宜春縣店頭溪,因外氏而市貨東門。故時人稱為店頭李焉。公繼先人之志,于孝宗淳熙間,舉登進士。理宗寶慶時,舉牧荊州。是時,公已年逾八旬,蒞任甫及二載,遂以告殂。顯章公扶柩東歸。泊舟于石頭埠??耧L巨浪七日,莫行。于是登高梯望湖山,見其土壙人稀,田荒境佳。適有漁叟負罟而來,招而問曰:“斯何地也?”答曰:“槎港山石頭埠是也?!敝钙鋿|西南北之境而盡語之。公曰:“土主安在?”叟曰:“無主。插土可以為業?!惫唬骸翱珊??”叟曰:“舉世皆然?!惫唬骸伴陡凵?,槎港水,古之張騫曾臨此耶?南有七峰如屏,排立于前;北有荊江如帶,橫繞于后;東有彈子云長倒馬遺跡,西有東岳南岳真武大座。美哉景也!”遂涉水量山,葬隆公于古墳灣,卜居沙灣市。世稱屋瓦李,乃記其立此之源,而以隆公為一世祖。噫嘻!此舊譜之文也,前人之遺也。由宋而來,記世一十有一,歷年三百有奇,祖宗之源流僅存乎此。吾亦聊以先人之筆墨,傳之后代。時嘉靖二十一年,歲次壬寅仲夏月上浣八代孫讓槎坡氏敬識。

    慎閱《李氏宗譜·卷首·源流序》,我們可以由此獲知諸多信息。

    宋理宗寶慶年間(1225—1227),李隆公舉牧荊州,斯時,隆公已過八十歲,上任剛二年,便于任上去世。其子李顯章公扶柩東歸江西,途中,泊舟石頭埠即今之周家碼頭,因遭遇惡劣天氣停舟數日。之后,李氏宗族卜居調關槎港山沙灣市繁衍生息至今的由來。李隆公一支乃宋代愛國詩人李綱之嫡傳后代。

    《李氏宗譜·卷著·源流序》的作者為李氏大隆公第八代孫“讓槎坡氏敬識”,此序作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上旬,由此可推知石頭埠于宋理宗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便已稱名距明嘉靖二十一年已317年,距今已796年,石頭埠為黃土小丘,并無巖石。而它東對面的虎山之底則多千層石。石頭埠上無石頭,何以稱名中含“石”字呢?其緣由無可考。埠:釋義①碼頭;②有碼頭的城鎮,指城市。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廷將原設置在槎港山的白臼巡院升級置建寧縣,轄當年石首縣東部、華容縣東北部、監利縣西南部一隅,縣治設在槎港山,今長江南干堤樁號“515”一帶。古建寧縣歷史上兩度興廢,先后延續了142年。之后,南宋年代槎港山一帶降格為建寧鎮。綜上可知,石埠頭得名倒頗有一些來歷。

    宋理宗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周氏一族便在石頭埠聚族而居。于是石頭埠便又多了一個“周家碼頭”的稱謂,之后并漸漸取代了“石頭埠”的稱名,石頭埠的稱名便湮沒于歷史的塵煙?!对戳餍颉纷饔诿骷尉付荒辏ü?542年),從斯時算起,周家碼頭稱名至今,至少已逾429個春秋。周姓一脈在石頭埠世居一直延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周姓后人周玉林曾任過勝利大隊(今南湖村)主要職務。其女周桂芝七十年代參加工作。她已年逾六旬。退休后,周女今移居江城武漢。

    石頭埠宋代或更早以前曾是長江東下繞槎港山北線的航道?!翱耧L巨浪七日,莫行?!闭f明當年石頭埠航道涉水深,水域面積廣闊。在狂風怒號的強力作用下,石頭埠水域巨浪滔天,檣傾楫摧,沿溯阻絕,舟莫能行。惡劣天氣令舟行人心驚膽寒,望而生畏。由“土壙人稀,田荒境佳”一句,可以想見自北宋廢建寧縣治至南宋以降,槎港山周邊廣大地域雖土地寬闊,卻人煙稀少,田地荒蕪,民生凋弊,社會民生發展業已衰落,無可昔比。

    宋代以后,長江主航道逐漸北移,洲灘淤積,陳公東垸早成官垸,石頭埠成為旱碼頭。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天水郡趙氏一支擇居石頭埠。自此,石頭埠又多一個“趙家臺子”的稱謂。天水郡古治所在平襄,即今甘肅通渭縣西。趙氏出于贏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為造父。趙氏家族在石頭埠族居十五世,人丁興旺,為當地南湖村大姓。2000年之后,趙氏家族先后遷出趙家臺,移居到村居民點或外地城鎮。而今,僅有年近八旬的趙志清老人還在趙家老宅居住。

    石頭埠中南端地勢稍高,因而周、趙兩姓的房屋便修建此處。石頭埠北端略低,蓁莽葳蕤。60年代,石頭埠之北生長著兩株高大的樹木,特別引人注目。其一樹為闊落葉喬木,高達數丈,兩人合抱,花開潔白如蓮花,結實如蓮蓬。當地人俗稱蓮蓬樹,這種樹十分罕見。另一棵樹為柳樹。這棵柳樹四人合抱,主干高達二十米上下。柳樹樹冠高大,十幾里外都可以望見。這是六十年代陳公東垸僅存的最粗最高大的一株古柳,筆者少年時曾親眼見過此樹。石頭埠上的兩株古樹毀于60年代。

    而今,石頭埠樹木蓊郁,參天的大樹掩映著幾間破舊的老宅。趙氏祖屋已多年無人居住。埠頭南端是趙志清老人的祖屋,門前有十余級石臺階。拾級而上,向左拐便有一條小路向北通往竹林深處。小路上滿是枯枝敗葉。秋風徐徐吹過,黃葉悠然飄落。竹林間遠處,偶爾隨風送來幾聲鳥兒啁啾。石頭埠周邊水堰里的野荷,在寂寞中依然開放。時序八月,石頭埠顯得有幾分岑寂。

    滄海桑田,當年石頭埠邊漁舟唱晚、歸帆競發的畫圖已隨歷史長河的波聲遠去。尋古探幽的人們留下屐痕串串。

    手機掃一掃查看當前頁面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optgroup id="66esi"><object id="66esi"></object></optgroup>
  • <sup id="66esi"></sup>